高德娱乐 > 学习资料 > 学习方法 >你有什么值得分高德娱乐享的高效研习手段?

你有什么值得分高德娱乐享的高效研习手段?

时间:

  高德娱乐高德娱乐高德娱乐我描述的学习过程,结尾都是“到考试时,全部教材已经反复学了七八遍,然后走进考场”。事实上,七八遍只是概指。有时候是七八遍,更多的时候,是十多遍,怕说多了,吓着人。

  有个朋友看了我的方法,称之为“十遍读书法”。也许有个名字,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方法吧!

  书看十遍,没那么多时间,看不完怎么办?——只有你看得足够快,飞一样的快,你才能看得完!

  书看十遍,看得累,坚持不下去怎么办?——只有学习过程足够的轻松,足够有效,你才能坚持!

  所以,本方法的核心是“十遍”,但关键技巧是:怎样学才能快,怎样学才轻松,怎样学才有效!

  有的学习方法,确实会让人感觉相见恨晚,恨人生不能重来一遍,早一点知道这些方法。

  当学生时,我很讨厌学习,也不热衷于考大学,在小学、初中和高中,几乎没怎么学习,最后稀里糊涂地考上重点大学。

  读大学时,有一次期中的马列考试,按惯例,这种不重要的考试应该是开卷的,于是大家都没复习,带着教材进了考室,没想到,老师上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请大家把教材放到第一排来。

  成绩下来后,我得了89,居然是班上第一。这是怎么回事?要知道在初中和高中,我第一弱科就是政治,长期只得四五十分。

  我把教材和试卷拿过来,对照着看,发现书上知识自己基本上全部知道。原来,那个时候,我在初中学了马列,高中又学一遍,大学再学一遍,虽然我从不学习,但是,不知怎么回事,莫名其妙就会了。

  真是【相见恨晚】啊!这个顿悟来得太晚了一点。要是我在高中就能明白这些……

  不过,从那以后,在依赖背诵的考试中,我就像开了挂,基本上主动学习十小时左右,就能考出很好的成绩,有些科目,运气好一点,还能全班第一。

  谈到学习方法,大家都喜欢把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或几个步骤,有的分成四个,有的分成五个,表面上看,数目和取名,差异很大,但本质上,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。

  我只喜欢把过程分成三个阶段,阶段分多了,别人记不住,自己解释起来也麻烦。

  在大学,更多课程是有一大堆公式的理科科目。对于这些科目,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:

  文字描述中,对过程进行了简化,实际操作中,会根据学习情况,有一些反复或调整,最终会把教材过七八遍,达到能够在思维中把教材重新推导出来的程度,然后走进考场。

  这三个阶段和前面的为什么不同?因为背诵科目的学习,重在总结和背诵,理科知识,则重在理解和应用。

  我在大学中应用的学习方法,主要就是这两种。基本上,自己的专业课,每科都只花不到十小时,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,花时最少的一门课,只花了不到两三个小时,然后就考了九十多分。

  但在后来,在跨专业考研的学习中,以及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中,发现要重现自己在专业课学习上的神勇,是不可能的。无论是所花的时间,还是学习的难度,都大大地增加,并且在学习中,还需要作出很多调整和改变, 尝试更多技巧和方法。

  很多人谈学习方法时,喜欢引用心理学中的一些学习理论来作佐证。有了理论,除了可以摆事实,还可以讲道理,可以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相信学习方法的正确性、有效性和合理性。

  比如,艾宾浩斯的【遗忘曲线】告诉我们:记住东西后,遗忘就马上开始了,并且在开始阶段,遗忘速度很快,后来渐渐变慢。

  比如,【加工深度理论】认为,对知识的加工的深度越深,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更好。

  像这样的理论,其实不就是常识吗?谁会不知道呢?还需要心理学理论来告诉我们?

  因为是常识,是每个人在学习中很平常的体验,所以,如果我们去研究古代文献,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,都可以在古人的言论中找到。

  想想看,量子力学证明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换,并且推测宇宙起源于一个能量奇点,而两千多年前,古希腊人就说:世界起源于火。

  量子力学的理论,都有古人能蒙对,心理学的理论,对古人来说,就更是小case了。

  比如,孔子说:学而不思则罔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加工深度理论:光是学习,不去思考,不去理解,是不行的。

  比如,巴甫洛夫无意中发现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,而曹操早就知道,只要说出“杨梅”两个字,人就会流口水。

  只不过,心理学中的理论,经过了严谨的实验来证实,而生活中的常识以及古代的书籍,其中既包含有正确的理论,也混杂着根据个人经验而来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知。

  【顿悟学习】:格式塔心理学家科勒将黑猩猩关在铁笼里,给它一长一短两根竹杆,看它能否取到笼子外面的香蕉。黑猩猩无论用长杆还是短杆,都无法够到香蕉。于是放弃,去玩其他。玩耍时,黑猩猩无意中将短杆插入长杆,突然顿悟,把两杆接起,取得了笼外的香蕉。

  科勒根据他对黑猩猩解决问题的研究,提出了顿悟学习的理论。在顿悟学习中,学习者在刚开始阶段,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问题,但在突然间,对问题情境发生了整体理解,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。

  顿悟学习告诉我们:有时候付出了大量的努力,学习仍有可能没有效果,还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  【内隐记忆】:心理学家发现,大脑中除了存在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外显记忆以外,还存在自己并不知晓的内隐记忆。

  例如,在“再学习的节省”实验中,让学生接触一遍几十个偏僻单词,几天后,学生已经对这些单词没有任何外显记忆,但让学生来背诵曾经接触过的单词,花费的平均次数会比背那些没接触过的单词更少。

  除了“再学习的节省”实验之外,心理学家还设计了大量的其他实验,同样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。

  并且,实验还证实,内隐记忆不同于外显记忆,受内容多少和时间流逝的影响比较小。

  例如,无论是接触30个单词还是50个单词,对所有单词都有几乎相同的内隐记忆。

  比如说,做题时,百思不得其解,以为做不出来,暂时放在一边,却突然间,顿悟出了解题方法;或者在学习中,偶尔发现对某些没学过的知识,也有淡淡的映像,甚至莫名其妙地,就背住了一些知识。

  例如:前面我提到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,第一项是:“平时上课从不翘课,坐最后一排,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,要交作业时,就抄同学作业”。我当时是因为上课出勤率和作业上交率会影响综合成绩才这样做的,后来才明白,在这个过程中,有大量的内隐学习发生。

  心理学上的理论,都是正确的,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出发,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学习方法。

  如果我认为英语单词是不用背的,可以在某些设定场景中,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单词,那么,我就可以用内隐记忆的理论来证明。相反,如果我认为英语单词最好通过联想法、词根词缀法来记忆,我就会用加工深度理论来说服你。

  大多数人宣扬的学习方法,并不是看了学习理论之后,才得到的,而是在之前,因为个人的经历和偏好,喜欢用某种方法,一直在用某种方法,后来看到了某种理论,刚好支持了自己的方法,大喜,于是把理论拿过来到处宣扬,来证明自己的方法的科学性。

  一般来说,只要作者认同某种学习方法,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成功案例和学习理论,说得头头是道,让读者心悦诚服。

  所有的学习活动,归根结底,都是大脑内的思维活动。对于大脑内的思维活动,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。

  【主动思维】,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努力,才能顺畅地运转;【自动思维】,则不需要有意识地去主动努力,就能轻松地自动完成。

  大脑思维的时候,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是同时存在的,并且大部分都是自动思维。有些自动思维我们能够意识得到,但有些自动思维则超出了我们意识的范围。不过,不管能否意识得到,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少去关注自动思维的存在。

  自动思维都能轻松完成,不存在难度问题。主动思维则存在难度问题,难度太大会超过学习者的能力范围,持续时间过久,则需要学习者有坚强的意志力。

  在阅读时,大脑会去思考这段文字的意义,这常常需要付出主动的努力,但对每个字的识别和发音,以及每个词的意义,则基本上不需要主动努力,大脑自动就能完成。

  如果阅读的是一篇比较休闲的小说,那么对文字意义的加工,也会很自动,大脑可以轻松地理解意义,并同时构建事件的空间场景和时间线索,这个过程需要的主动努力并不多。

  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古文,那么对文字的识别和发音,也会需要很多主动努力。即使有些字是认识的,但因为前后字词搭配怪异,我们也会放慢速度,以免读错。有些字则根本不认识,发音和意义,都只能乱猜。至于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,就更慢更费脑力了,常常经过反复的试错和猜测,还是一知半解,甚至不少地方理解错误或无法理解。

  对于初识字的学生,我们认为轻松的小说,他们读起来也可能会很慢很难,因为很多我们的自动思维,他们仍需要主动努力,甚至有些地方,即使主动努力也读不下去。

  对于古文专家,我们认为困难的古文,他们读起来却很快很易,因为很多我们需要主动努力的思维,他们却可以自动完成。

  比如,我们学写字,刚开始一笔一画,甚至需要盯着字写,熟练以后,我们写得很快,大脑中想到某个字,甚至都没去管怎么写,笔尖就自动写出来了。

  我们看到字,马上读出发音,看到词和句子,马上理解意义,这些过程中,都包含很多很通用的自动思维。各种通用的自动思维,构成了学习者的最基础的学习能力。

  别外一些自动思维,则不那么通用,在学习特殊知识时形成,较难迁移到其他学习场景中去。

  比如,一道步骤很多的题,我们第一次看解法时,看得很慢,每一步都看得很仔细,多看几遍后,形成了一些自动思维,大脑只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步骤点,其余步骤会自动地在脑海中一闪而过。

  有些学生,即使省略掉某些步骤,也一样能轻松看懂解法。这些省略的步骤,就是学生在大脑中提前形成的自动思维。

  有些学生,即使解法的每一步都很详细,在步骤与步骤之间,仍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提示。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大脑中,一些应该形成自动思维的比较基础的定理和公式,仍然比较生疏。

  特殊的自动思维,是多种通用自动思维能力的综合和迁移,代表了学生的一些高级学习能力。

  遗憾的是,我们从父母那里,从老师那里,从学霸那里,从网络上,听到看到的所有学习方法,都是强调主动努力的作用,都是如何使用主动思维去学习的技巧。

  即使我们自己,通过亲身的各种学习体验,悟到的学习方法,仍然是学习必须如何如何去努力。

  有些人使用某种学习方法,学习某种类型知识,觉得很快很易,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,有足够多的自动思维。换一种说法,就是他们的基础能力足够高。

  他们学习的成功,引来了一大堆崇拜者和追捧者,从而产生了各种流派的学习方法。

  但是,其他人使用这些方法,有些人觉得困难,但拼一下,仍能完成;有些人,则因为主动思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,即使再努力、再认真,也会学不下去,或学起来没有效果。

  这个学习过程,仍然可以分为熟悉、理解和背诵三个阶段。其中前三步是熟悉阶段,包括标注生字、查阅生字和“有口无心”地朗读。

  在熟悉阶段,目标是弄准读音并读得流利,除了查阅生字是主动思维以外,其他大多是自动思维,主动努力较少。

  “有口无心”地朗读时,要有意识地去抑制对意义的加工,因为意义加工需要主动努力,增加了学习难度,甚至有些地方,即使努力了,一样理解不了意义。

  事实上,意义加工并不能完全被抑制住,总会有些意义加工自动被执行,所以在朗读时,会自然地在某些分界处停顿,读起来抑扬顿挫。

  有了几遍朗读作为基础,再去理解古文的意义,无论是通过听讲还是自己努力,都会轻松很多。因为此时,很多原本需要主动努力的,已经变很自动,主动思维大大减少。

  在古代中国,书籍都是文言文,难以理解,大家学习时,基本上都是先“有口无心”地朗读很多遍,然后,要么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,要么再由老师点拔一下,理解意义。这是学习文言文时,迫不得已的方法,也是最省力的方法。

  现在,很多学生学习古文课文,没有事先熟悉,就直接听老师讲解。在这种情况下,记生字读音、把文章读通顺、理解文章意义,几乎是同时进行的。老师讲解后,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,去背诵某些段落。

  这种学习方式,全程都需要思维的主动努力。即使学生能够完成,也很容易因为付出努力太多,学得太辛苦,而讨厌学习。

  语文书上的现代文课文,理解起来没有古文那样难,但我们同样可以先“有口无心”地朗读两三遍以后,再去精读,再去思考文章的意义和写作手法,最后才尝试背诵。这样学习,除了会更轻松以外,学习效果也会更好。

  前面提到的【理科科目】的学习方法,首先是快速阅读文字概念,接下来阅读文字+公式,接下来再阅读文字+公式+例题,最后阅读文字+公式+例题+习题。每一遍阅读一般需要间隔一两天。

  学习过程中,其实是把书上的知识分类,先阅读较简单的、需要主动思维较少的内容,形成更多的自动思维以后,再阅读次简单的内容。

  这样学习,每一遍阅读,都费时较短,一本教材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读完,并且主动思维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,不会太累。

  遗憾的是,因为推崇 “探究性学习”,现在的初中和高中的教材,阅读体验并不好。教材中,常常提出一大堆问题,逼迫学生去主动思考,甚至有些公式和结论,并不直接给出,需要学生思考出结论后去填空。

  所以,使用当前的初中高中的理科教材,来复制上面的方法,会遇到一些困难。但如果你明白了利用自动思维来学习的原则,总会找到方法,来平衡自动思维和主动努力,使得学习更加轻松,更能坚持。

  这个阶段学习的关键是:不要去理解,不要去记忆,甚至还要有意识去抑制一些主动思维。

  虽然不去记忆,但其实会形成大量的内隐记忆,有些内容还会自动地“过目不忘”,以后主动去记去背时,会很轻松。

  虽然不去理解,但接触知识多了,接触时间久了,常常突然之间就“顿悟”了,有些理解过程甚至学习者感觉不到,不知不觉就发生了。有了大量的自动理解以后,再付出主动努力去整体理解,自然水到渠成。

  也许你要说了,这不是老生常谈吗?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霸,分享学习方法时,不都在强调要预习么?

  大多数学霸分享的预习方法,虽然各有差异,各有技巧,但核心观点是:努力努力再努力!要努力读懂,努力理解,努力作笔记!

  这种预习,虽然很有效果,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成,大多数学生,既没有能力做到,也没有时间去做!

  也有少部分学霸认为,预习时要快速浏览,要能轻松完成,但他们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,也没有指出不应该怎么做。

  所以,你以前看到的某些学习方法,虽然是有效的,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,都是片面的,甚至是错误的!

  预习的第一个要点,是通过快速阅读,来控制时间。记住:阅读是速度最快、时间最省的学习手段,是快速学习的基础。

  预习的第二个要点,是要不求甚解,来控制难度。读的过程中,不去记忆,不去理解。读到后面感觉忘了前面,也不要回头去再看。难度大的时候,还可以把内容分类后筛读,先读容易的部分。

  预习的第三个要点,是要多次阅读。在老师正式讲解之前,每隔一两周预习一次,每次把时间控制在十多二十分钟内。多次阅读,才能促进内隐记忆,才能促进顿悟理解。

  预习的第四个要点,是要整体阅读。在开学之前,可以将整本教材,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。以后每次预习,并不只是预习明天要讲学内容,而是预习下一个月要学的内容。这样一来,一周预习一次就可以了,不需要天天预习,因而更容易坚持。

  即使英语很渣,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。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吧。

  我以前读书时,英语一直差得没底,直到大学第三学期的下半学期,为了考四级,才开始认真学英语。

  我先把大学的一到三学期的教材找出来,翻到第一册教材后的单词表,才发现自己不认识的词,实在太多了,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,我都不能正确地写出来,也不能肯定地说出其意思。

  我把单词表朗读一遍,然后把那些感觉从未见过的单词挑选出来,写在一张草稿纸上,至于那些虽不认识,但至少感觉在哪见过的,就不管了。这样做,才能保证一册教材上被抄下来的单词,在一张草稿纸上就能写完。

  然后,我开始阅读课文,基本上是默读。那时我很内向,平时很少开口说话,听到自己的声音,都会觉得紧张和害怕。

  课文肯定也是读不懂的。在那之前,对于所有学过的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教材,我都只知道最前面的第一课和第二课大概在讲什么,后面的课文什么都不知道。

  虽然读不懂,但我仍然硬着头皮读下去。手里拿着一支铅笔,遇到一点意思都不知道的单词,就在旁边作个记号。

  这样读,还是很快的。基本上两三个小时,就能读完一册教材上的课文。我在学习时,一般有个习惯:要么不开始,要么就要把一册教材一次性读完。

你有什么值得分高德娱乐享的高效研习手段?

  与此同时,我找到课文的音频,然后每天花一个小时,一边看着课文,一边听音频。

  整个学习过程,并不是很累,所以我才能坚持下来。那半学期,基本上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学英语。

  读到三四遍以后,发现效果来了高德娱乐。课文中的句子,基本上都能读懂意思。音频听久了,也听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感觉,有时走路时,脑子里还会响起音频中老外朗读课文时的抑扬顿挫的声音。

  慢慢地,我发觉自己的单词量还是不错的。虽然仍然很多单词,拼写拿不准,但其意思,基本上都能说得出来。

  把教材读到四遍以后,我开始用快速阅读的方式,去读课文后的思考和习题。以前对这些内容,害怕得很,老师讲时,偶尔抽到自己来回答,我连问题都不会去看,想都不敢想,直接就说答不起。现在读起来,发觉大多数问题,也并不是很难。

  然后是期末考试。最终,我的综合成绩排在了全班第五。就这样,我成了班上英语成绩好的那一类学生。

  说和写,需要大量的主动努力,学习难度非常大,而且容易产生病句、错句和低水平句子。过早涉足说和写,造成学习难度大、进度慢、错误多,是学生讨厌英语、放弃英语的主要原因。

  而听和读,包含更多的自动思维,学习难度较小,不会听到或读出错句、病句,随着听读材料的增多,思维加工越来越自动化,学习越来越快,越来越轻松。

  其实,仅仅是大量的听读之后,就去参加考试,凭感觉去做题,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,足够通过像四级这类水平测试。

  另外,有了大量听读获得的基础能力,再去练习做题,练习写作,也会轻松很多。

  教材循序渐进,每一篇课文后都会附上生词和音标,容易辨别和控制学习的难度。

  教材中因为有习题,课文的篇幅较少,可以很快地读完或听完一册书,获得学习的成就感。

  学习难度较大时,可选择两套平行教材互为补充,先学这套的第一册,再学另一套的第一册,再依次学两个第二册,两个第三册,……。这样做可以降低难度。

  教材系列的最后一两册,课文常常比较偏怪难,难度很大,学过的单词几乎在其他地方遇不到,可以舍弃不学。

  通过阅读各种教材,英语单词量到达六千的水平以后,就不会再担心单词量会降,积累的阅读能力,也足够应付大多数包含一些生词的材料。

  到了这个水平,就可以跳出教材,去自由选择其他英语学习材料,比如说,各种英语原版教材、原版小说,一般来说,难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
  到了这个水平,也可以去背各种单词库。单词量高了以后,在文章中遇到生词的几率大大降低,并且百分之六七十的新生词,都是由基础词汇组成的合成词。这个时候去背单词,难度降低,效率更高,是可以承受的学习方式。当然,如果觉得背单词太难太枯燥,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单词量,不用专门去背单词。

  【整体学习】同时学习大量的内容,或同时学习一整本教材,这种学习方式叫整体学习。

  【部分学习】学完一课再学下一课,学完一章再学下一章,这种学习方式,姑且叫它部分学习。

  使用整体学习的方式,我们可以先浏览整本教材,熟悉所有内容以后,再对所有内容同时进行总结和理解,然后对所有内容同时进行记忆和应用,最终几乎同时达到对所有内容的掌握。

  而部分学习时,我们只对当前课或当前的章节的内容进行理解、记忆和应用,在掌握当前课或当前章的知识以后,才去学下一课、下一章。

  在整体学习过程中,会应用更多的自动思维,会发生更多的内隐记忆和顿悟学习,并且更容易形成知识的整体构架。

  而在部分学习中,学习计划是事先制定好了的,每课每章花费的时间都差不多。知识容易时,有些学生会嫌进度缓慢,内容罗嗦。知识较难时,有些学生会跟不上进度,不能按计划及时地熟练掌握。

  整体学习是优于部分学习的。但传统的学校教育,采用的都是部分学习的方式。有些有经验的老师,会在学期开始,简单介绍知识的框架;在学期之中,尽量让当前知识和其他知识联系;在学期之末,对所有知识总结归纳。这样做,相当于在部分学习中,引入了一些整体学习的思路。

  【集中学习】如果要背10个单词,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不断地朗读和尝试记忆10次,然后把它记住,这种学习方式叫集中学习。

  【分散学习】我们也可以每天只是朗读并记忆这些单词一遍,到第10天时,才把这些单词最终记住,这种学习方式叫分散学习。

  一般来说,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比,会更节省时间。如果马上背住单词需要学习10次的线天就自然记住了。

  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能抵抗遗忘。今天学了10次才记住的单词,过几天仍然会遗忘,而经过7、8天才记住的单词,更不容易忘记。

  【遗忘曲线】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:记住东西后,遗忘就马上开始了,并且在开始阶段,遗忘速度很快,后来渐渐变慢。

  很多人介绍学习方法时,都对遗忘曲线极其推崇。特别是一些背英语单词的软件或方法,都认为:单词记住以后,一定要及时复习,反复复习,直到多次反复后,不再遗忘。

  然而通过集中学习记住的单词,主动思维太多,学习非常困难,过程也十分枯燥。记住以后,后续的维护成本极高。因此,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。

  不少号称根据遗忘曲线而设计的背单词软件,其实就是对单词进行总结和整理并及时提醒,减小学习者的一些手工劳动强度和意志力的损耗,使更多的人能坚持下来,但坚持下来的比率仍然不会很高。

  如果刚开始接触生词时,只是学而不记,然后在阅读中不断地偶遇生词,一本教材几百个生词,分散到十多二十篇文章之中,全部读一遍,也不过一两个小时,阅读四五遍以后,百分之七八十的单词,会不知不觉就记住了。

 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,更多地使用内隐记忆而不是外显记忆,而内隐记忆不受学习知识多少的影响。假设教材的文章篇数翻倍,生词翻倍,需要阅读四个小时,这种情况下,每个生词形成的内隐记忆的程度,还是差不多的。

  而且内隐记忆的遗忘受时间的影响较小。在第一遍读完之后,间隔一天或间隔一周再第二遍阅读,都可以,内隐记忆的保留程度都差不多。

  所以,使用整体学习+分散学习,使用内隐记忆+顿悟学习,学习者不用去考虑一天该背多少单词,也不用考虑间隔多久就必须要复习。

 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,遗忘是不可避免的。但只要我们不要去急急忙忙记住,就不会跌进遗忘这个大坑。

  记忆所花费的时间越长,遗忘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。花十分钟努力记住的单词,十天后已所剩无几,而经过了十天时间,内隐记住的单词,百天以后,仍可能完好无损。

  艾宾浩斯的《论记忆》是一本书,而不是一句话,其中有很丰富的结论。比如说,艾宾浩斯发现,即使是无意义章节,反复诵读,也会自然产生各种非预期的联系。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内隐学习,表明意义加工在不用主动努力的情况下,也会自动发生。

  但大多数人只熟悉并记得遗忘曲线,因为遗忘曲线太常识,太容易被人理解了。很多人推崇它,只不过因为遗忘曲线为他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背了书,证明了他的方法的科学性。

  实际上,那些自称根据遗忘曲线而制定的方法,只不过是最原始最直觉最老土的方法,在艾宾浩斯之前几千年,人们就在普遍使用了。

  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推崇有意义学习,认为只有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意义,学习才会发生。

  这些观点,从文字形式上看,不一样,但实质内容,却是相同的。都是在说:学习知识,必须要理解知识; 先理解,后记忆;理解,才能真正掌握。

  观点肯定是对的。不要说教育学家是这样说的,就是在街头巷尾,随便问个大爷大妈,也会说出同样的话。

  因为,首先,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过程。有些人可以秒懂,有些人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理解,有些人却要花几天甚至更久。在不能理解时,去追求尽快理解,使得学习变得又苦又累,最后达到理解所花的时间,和慢悠悠地学,其实差得并不多。

  其次,理解是有程度的。学霸的口中的理解和学渣口中的理解是不同的,学一天后的理解和十天后的理解,也是不同的。有肤浅的理解,有更深的理解,还有更更更深的理解。片面地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对知识有更更深的理解,这就导致对学生主动努力的无限制要求。尽管学生已经很努力了,但总可以再多努力一点:如果你一天只睡六个小时了,你还可以只睡五个小时!

  我们所有的学习方法,其目的无非就是:如何能更快地理解,如何能更深地理解。这些方法,最终都证明了一点:学习必须很苦很累。

  虽然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,但却改变不了结果:总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学好,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注定很差!

  其实,对于某个人来说,总有些知识可以秒懂,而其他知识则要费不少时间和精力。对秒懂的知识,我也喜欢把学习过程拉长,这样学,既更轻松,也更能抗遗忘。但大多数人,都希望对那些需要费时费力的知识,也能做到秒懂。

  “学习必须先理解”,这话无论是教育学家说的,还是学霸说的,都是一句正确但无用的废话。学渣不是不懂这个道理,不是不想去理解,只是对很多知识,做不到秒懂而已。

  越写越长,但真要把学习方法详细道来,少说也得十几万字。这里只是说了一些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,在实际学习中运用时,还需要一定的调整和变通。

  而且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,或者对比较依赖声音而学习的学生,光通过阅读这些方法,未必能改变自己的境况,有可能需要了解和认同这些方法的有经验的学习者的辅导,才能掌握方法、应用方法、走出困境。

  这里介绍的方法,可以帮助那些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,轻松达到能获得80%分数的水平,但若要继续前进,考出顶尖成绩,仍然需要在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探索。

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